提到“假账”,人们脑海里马上跳出红光实业、银广夏等一连串名字。“假账”使一些人倾家荡产,使一些人身败名裂,当然也有人从中获益。今年管理层重拳打假,“假账”已成过街之鼠。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题写的“不做假账”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但究竞什么是假账,假账的根本危害在哪里呢?请看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薛云奎教授详细分解。
什么是假账?
从大的方面来说,假账可以分为两类:假账真算与真账假算。
假账真算:是指会计用以记账的依据本身是虚假的,那么即使它的会计核算再认真,最终产生的会计报表数据也依然是虚假的。这类假账的典型案例有黎明股份及银广夏。记录企业经济交易和事项执行情况的单证是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会计工作中最基本的账务处理依据,同时也是审计财务报表数据的直接书面证据。
对这类造假,如果注册会计师不严格执行现场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是很难鉴证其财务报表真伪的,而鉴证这类造假的关键是检查财务报表所列资产是否实际存在以及已存在的这些资产是否被恰当估值。
真账假算:是指会计用以记账的依据是真实的,但后期的加工处理却采用了弄虚作假手法,最终导致财务报表数据失真。例如,企业为了逃避监管部门对部分不合理、不合法开支的检查,同时为经理人公款消费、从投资人口袋里偷钱创造条件,人为地设置“两本账”,一本是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账,一本是供企业内部人使用的小金库账。有些企业甚至根据不同目的肆意造假,人为编造出三本账、四本账、五本账……,以应付政府监管的不同方面。总之,造假者利用假账欺骗的是他人而非自己。对于这类假账,注册会计师应该不难发现。
假账的危害在哪里?
假账严重影响了会计对企业经济真实的反映,进而危及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分配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调整中的核心,社会财富分配与会计信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例如,企业已实现利润中究竟应当有多大的比例上交给国家,是由税法来决定的,但究竟应当交多大的金额给国家最终却是由会计说了算。举一个例子,如果企业实际实现利润为1000万元,按照当前所得税率33%计算,应当上交国家的所得税是330万元。如果企业将实际实现利润以假账的方式来表达,比方说100万元,那么,使用同样的税率它只要上交33万元。比例仍然是33%,但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所以,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财富分配政策的失效,而财富的非理性流动和非理性集中会导致生产关系的紊乱和社会结构的失衡。
会计信息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无论是通过行政命令还是市场之手有效率地资源配置,都必须有